普查队员在小南海洞穴进行实地勘测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号角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吹响以来,安阳市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投入到这场文化遗产的守护与探索之中。安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市委书记袁家健专门批示,市领导薛崇林,常慧芹先后赴县区普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市“四普”领导小组精心部署,严密组织,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上下一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文物普查的良好氛围。
炎炎夏日已经过去,安阳市普查队经受了烈日、高温的重重考验,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山野河谷,为全面摸清安阳文物资源倾情挥洒汗水,在安阳大地书写文博人的执着担当。截至目前,全市已实地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0余处,实地调查奋力推进中。
“老把式”带新手 传承与创新并行
宋海荣教授新队员采集要点
为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组建文物骨干集结而成的队伍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运转起来,势在必行。前期,我市对市直文博单位,各县区文保中心、文管所人员及社会力量进行了摸底,遴选了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爱岗敬业、适宜野外调查的人员组队。其中,一名老同志尤为特殊。这名老同志叫王玮珣,是汤阴县文物局的老局长,曾在1984年参与过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当时我们普查主要靠双腿步行,现场调查靠几把尺子绘图,在笔记本上手写记录。去较偏远的乡镇,普查队可以使用当时还比较高端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王玮珣回忆道,“当时普查的主要途径除了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外,就靠挨家挨户的问。”
到了 2007 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装备明显有了质的提升。汽车、摩托车、电脑、照相机、手持 GPS 都成了标准配置。
宋海荣是王玮珣的老同事,也曾经参与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验丰富,是文博系统的“老兵”,现在负责带领汤阴普查队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相较于二普,三普不管从工具设备还是工作方法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四普的普查内容明显更加规范化、科技化。现在国家专门开发普查软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北斗全球定位系统等,肯定会大大提升普查效率和测点的准确性。”谈到队伍里的新人,她欣慰道:“我们队伍里现在大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我们这些‘老把式’还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我很高兴。年轻人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文物信息的整理与录入工作,提高了普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当前的四普工作要求我们要尽快适应新要求、新标准、新系统,这需要我们互相学习、共同努力。”
挺膺担当正青春 青年力量显身手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的深入推进,近日,龙安区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为普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贠思岚琦是龙安区“四普”实地调查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跟随龙安区普查队“翻山越岭”30天。谈起有什么收获,他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能够参与到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中来,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个人方面一是学会了测量工具,如RTK。它是一种能够在户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作业方式也很灵活,大大提升了勘测效率。”
勘测属于对“三普”登记文物的实地复查,工作人员前期需对既往文物普查资料及文物线索进行梳理,在现场勘测中要重点确认复查文物的当前保存状况、保护范围等情况。“在普查工作中,我还逐渐学会如何使用绘图软件,分析点位坐标。”贠思岚琦谈到,实地普查中,有些文物的轮廓,特别是一些不规则的文物轮廓遮挡比较严重,像茂密的树木、周边高大的建筑物等,都会影响 RTK和采集终端对卫星信号的接收,导致点位测量的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文物轮廓测量点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钢尺量距这种方式测出相应边的长度,后期在专业的软件中使用绘图来间接推算出点位的坐标。
“这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技能,”贠思岚琦说。“通过实地调查,我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次的工作让我也有更多机会与文物部门的前辈们交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也更坚定了我将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
最美文物守护人 守护历史与未来
肖随普现场讲述文物保护员经历
在我市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文物保护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热爱。
肖随普是一名退休教师,现为滑县万古镇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的文物保护员,同时也是义务讲解员。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7月,是冀鲁豫军区四行署干部群众捐资,为安葬冀鲁豫军区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及分区其他牺牲的将士们而修建的。2015年,为了集中管理,滑县万古镇党委政府决定将县城南部未搬迁至县烈士陵园的烈士墓,统一搬迁至万古镇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肖随普参与策划了搬迁仪式并详细记录了烈士墓的搬迁过程。
“这些搬迁后烈士纪念碑碑文,包括烈士墓碑上的字,都是我拟的。”肖随普说道,“很多无名烈士的墓碑会随着时间变化破损、褪色,这些都需要及时描摹。”肖随普喜欢研究党史、军史,对冀鲁豫军区在滑县的那段抗战历史烂熟于心。退休前,他便经常在闲暇时间在陵园进行义务讲解,退休后,他干脆把“兼职”变“专职”,成为了陵园的文物保护员。10余年来,他为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大中小学生等10万余人次讲述过革命故事。
当被问及成为文物保护员的契机时,他说,这一切都缘起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左右,肖随普在万古镇文化站工作,恰逢县文管所临时抽调三普队员,肖随普跟随县普查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七天的普查时光虽然短暂但成为他心底不可磨灭的宝贵回忆。
“我只是万千文物保护员中最普通的一个,滑县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有的默默守护国宝几十年,不计报酬;有的子承父业,接续守护;有的重病在身,仍坚守文物。”肖随普坦诚地说道,“我甘当文物守望者,所有的付出都微不足道,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加入文物保护行列,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
从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坚韧传承,到青年志愿者的挺膺担当,再到文物保护员的默默守护,每一份力量都凝聚成守护文化遗产的坚实屏障。普查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挖掘与传承,更是对未来负责、对文化自信的坚定践行。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融合,安阳市正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让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